16起進口冷鏈凍品檢出新冠病毒,為什么我們不暫停進口?
今日牛羊 昨天
10月1日,海關總署通報,從巴西進口的一批凍去骨牛肉中,1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。
據不完全統計,自7月以來,這已經是我國出現的第16起冷鏈凍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案例。
最初,出現陽性的樣本多為厄瓜多爾凍南美白蝦。自8月開始,凍雞翅、凍去骨牛肉、凍帶魚等逐漸出現在名單上,來源地從遙遠的巴西和挪威一直延伸到與我國接壤的俄羅斯。
自出現第一例報告開始,要求暫停冷凍食品進口的聲音便不絕于耳,那么有關部門為什么沒有采取這樣的措施呢?
維持進口有其必要性
海關數據顯示,2019年,我國各類肉進口總量484.1萬噸,水產品進口量626.5萬噸。
特別需要注意的是,今年受疫情影響,為保障市場供應、穩定價格,我國進口肉類保持快速增長。
2020年1至6月,我國肉類(包括雜碎)進口475萬噸,相比上年同期增幅達73.5%。換句話說,上半年我國的肉類進口量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水平。
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教授王亞星在接受央視網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一些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,一些產品是中國沒有的品種,或雖然有但不能滿足市場,屬于剛性需求,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。”
王亞星教授同時還提到產業鏈這一影響因素——這是“國際分工的結果”。
他解釋說,中國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,一旦分工被打亂,會導致世界性的停工停產。
“因為在產業鏈上你這是個環節,你不做后面的環節就無法進行。風險可以通過加大檢測力度盡量避免,但國際產業鏈被打斷,中國的損失怕是很難估量。”
...